感觉统合的训练不是盲目的,而是要遵循一些原则进行训练,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训练科学有效。感觉统合训练的原则主要有哪些原则呢?
一、安全性原则
对孩子进行感统训练,我们首先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就是安全性原则。
这很简单,不用强调,我们对孩子进行感统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如果我们的感统训练不仅没有让孩子变好,反而对孩子造成了一些伤害,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那么我们的感统训练将毫无意义。
而我们的很多感统训练项目是通过运动的形式来训练的,尽管所有的项目危险性并不高,但是如果孩子在训练时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也有可能会伤害的自己。比如滑板车、大龙球、踩踏车等,初次玩耍的孩子特别要注意安全,需要家长的陪同。
同时,在运动的时候,过于激烈或者运动时间过长,违背了儿童的生理规律,也有可能伤害到孩子的身体。所以,父母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安全是第一位的,做好陪护。
二、顺应性原则
所谓的顺应性是指儿童通过感觉器官接受环境的信息,然后经过大脑的处理,从而指导身体做出正确的反应,使得身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比如,我们冬天降温了,我们会感觉到冷,我们就会想多穿衣服来保暖,这就是人体顺应环境的变化。再或者我们手碰到热的锅,会瞬间把手拿开,这也是人体顺应环境的表现。
而我们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顺应环境的能力,能够让孩子的感觉与动作协调起来,这种能力是儿童有效控制身体与环境的基础,是通过顺应性反应来实现的。
如果儿童的顺应反应发展良好,自然而然的就促进了相应的感觉统合能力的提升。而且,每一种顺应性反应又会进一步的感觉统合,儿童为了统合这些感觉,就会试着顺应它们,如此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感觉统合的发展很有好处。
三、快乐原则
在感觉统合训练中,父母还需要遵守的一个原则就是快乐原则,寓教于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更利于感觉统合能力的提升。
很多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感统训练时,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孩子去做训练,致使孩子对训练产生了抵抗情绪,阳奉阴违,父母在时就训练,父母不在就偷懒,这就需要父母的时刻监督。而父母的时刻监督,会让父母感觉特别劳累,而孩子总是被监督也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训练容易破坏亲子关系,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
同时,如果孩子训练时感受到父母的过大压力,容易产生焦虑心理,注意力不集中,反而不利于感统训练的效果。
所以,父母在设计训练方式时,不要把训练当做训练,而是当成游戏来设计。可以把感觉统合训练的器械当成玩具,起个特别名字,设计有趣的游戏过程,让训练轻松愉快。把训练融入游戏中,唤起孩子强烈活动的欲望,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四、以儿童为中心原则
在训练时,儿童时训练的主体,是感统训练的主要对象,因此,在感觉统合训练中,一切训练要围绕孩子来制定,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的潜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以儿童为中心,这就要求父母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按照孩子的规律来设计训练方法。
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人的认知发展按顺序可以分为: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的动作发育规律:
在婴儿时期,根据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的“头尾发展规律”,人体的生长发育从头部开始,然后逐渐延伸到尾部(下肢)部。即首先会抬头转头,然后才会坐立爬行,最后才会直立行走。
学龄和青春期儿童身体形态的发育规律:
这个时期的儿童发育遵循“向心律”,即四肢的发育先于躯干、下肢的发育先于上肢,呈现出自下而上、自四肢远端至躯干的顺序。
五、针对性原则
经常有很多家长问我他的孩子应该怎么训练,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都很难回答。因为每个孩子的感统失调状况是不一样的,当然也就不能用统一的一种方法来解决。因此,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感统训练,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就是针对性原则,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状况来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法 。
制定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就需要父母对我们的感统理论比较熟悉,明白什么样的感统失调问题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用什么样的训练方法训练合适,训练强度应该多少。
需要注意,针对性的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制定针对性的方案训练后,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感统状况及时调整,因为孩子的感统状况随着训练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父母要及时根据孩子的训练反馈调整训练方案。
六、循序渐进原则
儿童感觉统合的成熟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太高的某个标准,这就要求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感统训练时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父母在制定训练强度、训练内容、训练时间上,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入深的原则。在训练开始时,不要一下子就设计过高的难度,这样即不符合儿童身体的发育规律,也容易因为孩子做不到,打击其自信心,产生排斥心理,不利于训练的继续进行。
在训练时,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当孩子适应了这个阶段的训练,大脑、神经也适应了这个程度的刺激后,再提高难度,重新刺激神经、大脑,促进他们的发育。
教学点:9个 人气:364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咨询电话:4006-303-880
川ICP备07505283号
以上信息知识产权归“重庆康语儿童语言康复中心”所有,并对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如有侵权或投诉,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