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是孤独症孩子康复干预中的一种常见且有效的训练方法,而对孩子进行居家干预时,很多家长也会采用该方法。但是很多家长反应并没有起到理想中的效果,这是为什么?一起来了解一下。
01、过度干预
很多家长从孩子得到诊断以后就有一个误区,认为经过干预以后,孩子就会变得正常。同时,在强调早干预、早康复的背景下,家长们往往会害怕错过宝贵的黄金时期,因此,在确诊之后,就会给孩子报上各种干预训练课程。
02、错误使用强化物
很多家长常常会把强化物当成了吸引物,通过强化物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进行训练。这就造成区辨错误,导致孩子因为有强化物才配合训练,对强化物过分依赖,不利于后面撤除辅助。
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后,给予孩子强化物作为奖励,从而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做的对或达成了目标,久而久之,当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孩子就会知道怎么样的表现才是合适的。
03、重复指令
很多家长都会习惯性对孩子重复说指令,认为只要我一直说,孩子就会做了。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孩子习惯性忽略你的指令,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会觉得:反正你会一直说,我根本就不用注意听。
首先,想要孩子执行指令,家长要先确认了孩子的注意力,再下达指令。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可以轻轻拍一下孩子,或者用手引导孩子的眼神。同时,指令应该是简单而清晰的,太过复杂的信息会容易导致孩子忽略你的指令。例如,“把你的鞋子穿上”比“快点,你赶快穿上那双,在穿了之后你从不会放好的鞋子”更简单,更清晰。
此外,很多时候孩子忽略指令不仅仅是因为注意力的问题,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不会做。所以家长下达的指令应该是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的,或者降低任务难度,或者提供辅助。只有当孩子感觉不难做,才会执行指令。
04、一直仿说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赋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认为只要孩子能说话了,他就好了。因此会大量地用仿说的方式教孩子。可是很多时候,孩子只是你说什么他就说什么,完全不理解你说的话的意思,更多时候只是鹦鹉学舌,不会发展成独立的语言能力。
05、盲目“加码”
有的家长会出现高估孩子能力的情况,布置的很多任务都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导致孩子总是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如果这时家长不对任务进行调整,依然坚持重复下达指令,期望孩子能够完成。其后果就是让孩子屡屡受挫、迷茫甚至愤怒,导致孩子出现不配合训练的情况。
06、泛化不足
很多时候,孩子在机构可以跟着老师完成的任务,在家跟着家长做却完成不了,或者是孩子已经学会的内容,在过了几天后却忘记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就是没有对孩子所学内容进行感化或泛化不足导致的。
缺少泛化,孩子的适应能力就会有明显的局限性,不愿意或不会在生活中灵活使用。所以,除了要在新课业中要穿插大量的“熟练内容”作为泛化之外,在自然情境教学部分、游戏课,以及居家生活中都要对孩子所学内容进行大量泛化。
教学点:9个 人气:400
教学点:9个 人气:367
教学点:9个 人气:364
教学点:9个 人气:279
教学点:9个 人气:276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咨询电话:4006-303-880
川ICP备07505283号
以上信息知识产权归“重庆康语儿童语言康复中心”所有,并对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如有侵权或投诉,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