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会犯错,都有受家长惩罚的时候。如何让孩子在惩罚中后获得进步、提高,又不至于因为惩罚导致孩子失去自信,伤害自尊,从而破坏亲子关系,是有一些技巧的。
01明确惩罚的目的,不要滥用惩罚
我们常用的惩罚有很多形式,比如隔离(让孩子到另一个空间反思)、剥夺(不让孩子吃饭)、责骂、体罚等等。家长不要害怕惩罚、更不要滥用惩罚,而是要明白处罚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引导孩子正向学习。
惩罚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体验惩罚的过程,而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改正错误。惩罚的真正用意,是要解决当下的行为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冲突。
为什么惩罚还会制造新的冲突呢?比如“体罚”。体罚可能在当下很有效果,孩子会因为害怕被打而听家长的话。但如果孩子没有意识到行为本身不对,一段时间过后,他还会再次犯错,于是就出现“说了不听”的情况。
另外,体罚还会导致孩子在处理问题时更偏向于逃避责任、寻求借口,有些孩子还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这都和父母经常采用体罚有关。
02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03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04给孩子明确的要求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改正错误行为,但多数情况下,很多家长被当时情境下的愤怒所包围,只记住了惩罚,却没有给孩子说明为什么要惩罚。
比如孩子不收拾玩具,家长在愤怒时可能会说“我跟你说过多少遍把玩具收起来,你是听不懂吗?再不赶紧收起来我一会儿就都给你扔了!”
但如果把对话换成“不收拾玩具的话,你就可能会丢了一些零件,或者在玩的时候不小心踩到玩具而受伤,现在你可以收拾玩具了吗?”
给孩子解释清楚一些行为或惩罚存在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让孩子接受后果,这样的惩罚才会变得有意义。
05分年龄段进行惩罚
很多时候,家长惩罚孩子的理由是孩子犯了错,但是我们很少能冷静地想一想,评判这个错误的标准是什么?
有时我们常常只通过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但实际孩子的自身能力并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比如2岁左右的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打翻,这可能是因为他空间感还未稳定发展。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数落孩子,而是把孩子抱走,离开危险环境,然后把桌子收拾干净。
而对于3~5岁的孩子,他们已经开始有规则意识,我们需要告诉孩子错误行为的后果,并和孩子一起承担后果、改正错误。等孩子到了6岁以上,他们的主观意识更明确,更加有自己的想法,家长就不能硬碰硬,而是要稳住自己的情绪,借助规则和约定,规范孩子的行为。
另外,家长还要注意不重复数落孩子,反复说教不断给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容易使孩子养成“心理惰性”,当下次再出现相同刺激时,教育的效果就会下降。
教学点:10个 人气:566
教学点:10个 人气:286
教学点:10个 人气:277
教学点:10个 人气:276
教学点:10个 人气:273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咨询电话:4006-303-880
川ICP备07505283号
以上信息知识产权归“福州康语儿童语言康复中心”所有,并对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如有侵权或投诉,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