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当时苏俄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错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超越了当时苏俄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来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错误的,不必要的。
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但作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是错误的。
3.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是错误的,它在历史上没有发挥过良好的作用。
错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部资本主义包围和内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建立的,它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及时地调整生产关系,使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错误。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二战时期曾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
错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6.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都是重工业。
错误。赫鲁晓夫改革的侧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在重工业。
斯大林模式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赫鲁晓夫改革:经济上,以农业为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对工业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际上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时间:1921年。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教学点:2个 人气:584
教学点:2个 人气:360
教学点:2个 人气:329
教学点:2个 人气:245
教学点:2个 人气:229
教学点:2个 人气: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