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前身为南京气象学院,坐落于南京江北新区,校园占地面积约两千亩。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学科、气象学、环境工程、通信工程等8个学科为重点优势学科。学校坚持科教融合理念,教学科研资源丰富,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积极推动海内外合作共建,着力汇聚办学资源,国际化办学特色鲜明。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拔尖精英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人才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新的发展时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聚焦“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战略目标,坚持“开放、协同、特色”发展理念,厚植大学精神,笃行以生为本,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商学院简介
商学院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是院校最早创办文科本科专业的学院之一。学院共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专业硕士(MPAcc)、审计专业硕士、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等4个专业型硕士点,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组建了一支以邱玉琢教授、蒋丹凌教授等为首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现有教授22人,副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49人,省部级人才7人,另外聘有教育部讲座教授1人。学院有多名导师获得江苏省突出贡献*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并入选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高层次人才项目。
MBA培养目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MBA面向地区与行业发展,秉承“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以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为教育核心特色,培养大数据环境下的智慧型商业决策者,塑造管理理念的行动者。
MBA项目特色
(1)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定位大江北,面向以江北新区为核心的城市群。
(2)发挥行业优势:依托气象信息处理的学科优势,紧跟商业发展最新潮流,强化组织管理中的信息与数据分析与决策。
(3)强调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的贯通:培养能解决组织管理实际问题的管理菁英。
(4)创新课程设置,主要模块包含大数据管理决策、创新与创业管理、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运营与供应链管理、数字营销与电子商务。
(5)强化创新创业训练和资源汇集,提供优势职业发展通道,服务于MBA学生的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
学制与学费标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MBA项目招生类别是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招生,学制3年。2022年MBA项目学费,全日制2.8万/生•年,非全日制3.5万/生•年,可一次性交清,也可分次缴纳。
招生规模
预计2022年MBA招生人数70人左右,其中全日制30人左右,非全日制40人左右。
学习形式
理论课程安排在2年内,共4个学期修完;
全日制:周一至周五部分白天与晚上上课;
非全日制:周六和周日上课。
报考条件
大学专科(2017年8月之前)毕业,具有5年及以上工作经验者;
大学本科(2019年8月之前)毕业,具有3年及以上工作经验者;
获得硕士学位(2020年8月之前),具有2年及以上工作经验者。
报考流程
网上报名时间为2021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预报名时间为2021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注意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报名。
网上确认(现场确认)具体时间、要求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本地区报考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时应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原件或复印件。
考试
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1)初试
初试时间为2021年12月底,初试科目包括英语二(总分100),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数学、写作、逻辑,总分200)。
(2)复试
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组织,重点考察考生政治、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
录取
初试线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划定,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根据考生的入学考试成绩(含复试),自主择优录取。
证书颁发
入学后完成规定的培养要求,可获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学历证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MBA硕士学位证书(双证)。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教学点:5个 人气:1006
教学点:5个 人气:782
教学点:5个 人气:756
教学点:5个 人气:605
教学点:5个 人气:567
教学点:5个 人气:567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咨询电话:4006-303-880
川ICP备07505283号
以上信息知识产权归“南京新东方大学学习中心”所有,并对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如有侵权或投诉,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