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尽量选择理工科专业,好找工作。
虽然说不要纠结于专业,我们也无法确定哪个专业就一定就业好,但从概率角度来说,还是有趋势性或方向性的。原则上,尽量去选读理工科专业,因为就业好。
从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数据看,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研究生,工科就业都是最好的,人文与艺术都是最差的。
去年5月,华中地区某地方双一流大学老师发给我他们学校最近3年分专业就业情况,前10名主要是理工科专业,后10名几乎都是人文社科与艺术专业,大量艺术专业*率几乎可以忽略。
如果说这份就业数据还存在一些争议或者不准确的话,另外一组考研数据给了我们更好的佐证。近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连续创下新高,其中2022年净增长80万,高增长背后反映的是就业难。
增长的考生中,大部分是社科专业学生或者说文科生。原因比较简单,除了一些所谓“天坑”专业以外,理工科尤其是工科毕业的学生,很容易就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或者说还能接受的工作。但如果是读文科的,即便是211高校毕业生也很难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于是不得不去参加研究生考试,通过提高学历增加竞争力。
这也可以从各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录取比得到佐证。在很多大学,大量文科专业基本都是20、30个人报名,录取一个。但到了很多工科专业,往往是几个人报名录取一个,即便是著名的985高校也是这样。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都一样,美国、英国都如此。这和轻视人文无关,是社会需求的问题。也因此,2023年3月,教育部等国家5部委推出了学科专业设置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调整20%的大学专业。其中的核心思路就是压缩人文社科与艺术招生规模,增加理工农医,淘汰老旧专业,增设四新专业。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有些同学选择人文社科并非出于热爱,真实原因可能是偷懒,对此我充分理解。但等到面对就业和sr压力,以及考研的激烈竞争,可能就会发现: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因此,能读理工科还是优先理工科,当然,如果实在抵触,也不擅长,不要勉强自己,毕竟人生还是扬长避短。如果学不会,导致挂科、毕不了业,那就得不偿失了。
2、注意规避部分专业,比如管理类,尤其是本科阶段。
有一些专业还是应该尽量避开的,每个人不同。但建议大家谨慎选择管理类专业。
最近5年高校裁撤最多的专业,第一名就是公共事业管理,为什么?无论是企业管理,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等等,我个人觉得都不适合本科阶段学习。这些学科不仅内容相对较虚,专业技能性差,更重要的是,这些专业本应该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再学习。我们18岁的孩子,缺乏基础的人生历练,根本没有到学习这些专业的年龄,学不明白是正常现象。
另一方面,除了极少数*,很多地方学校的老师也往往没有实践、实战经验,照本宣科是普遍现象。老师教不明白,学生学不明白,结果可想而知。
美国的大学本科层面几乎没有管理专业。但我们不同,也许开设成本太低,是个学校就在本科开设管理专业,管理专业目前招生量仅次于工科,高居第二位,就业之难,可以想象。
每个人个性不同,喜欢和擅长的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列出一个负面清单,而不是一味追热门。
3、不妨从7年(4+3)去长远考虑专业规划与选择。
很多家长并没有打算让孩子本科一毕业就工作,而是继续读研究生。同时,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学历水涨船高,考研正在高考化,研究生学历成为了标配。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妨从更大的视野,更长的时间角度,比如本科+研究生,去规划孩子的专业选择。
一是在不完全确定的情况下,本科专业尽量选择偏基础学科,为未来改变留下余地。这个后面还会再展开讲。
二是着眼于交叉学科,为打造复合型人才做学业规划。比如,如果你想从事资本运作,那就不妨先学经济、金融,再学法律。你如果想从事媒体,也不妨先学计算机,再学新闻,或者是先学经济再学新闻,这样在选择财经媒体时,优势就非常突出。
4、还没有想清楚怎么办?报什么专业?
18岁,多数人还没有想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干什么,这很正常。但填志愿就意味着必须做重要的方向选择,怎么办?我建议可以优先考虑一些基础学科,给未来后悔,调整留下余地。
对于理科生,首选数学、物理、计算机(已经是基础学科了)等。
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基础中的基础,小升初看数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强基计划,第一位的专业就是数学。正因为是基础中的基础,未来转换其他专业比较容易,而且非常受欢迎,比如计算机、经济、金融、管理以及其他社科专业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未来各个学科必然发生交叉融合,学习基础性学科反而更有优势,更容易交叉。
当然,我也理解很多人对此有点抵触,觉得数学难学。我想提醒的是,我们只是在想不清楚的情况下,先在数学这个中转站休息一下再决定下一步的路径,并不是要成为数学家,也不是要以数学为生,因此不必发憷。
学物理也类似。
当然,还是那句话,如果根本学不动就不必为难自己了。
对于文科生,如果实在不好选,思路还是基础学科。但文科中很难找出像数学这么强大的基础学科,历史,哲学,文学都是基础学科,相比文学,更建议学哲学,历史。当然,这些我更建议优秀的文科生去读,如果水平一般,建议考虑一个工具学科,英语。
英语和数学不同,只是一个工具学科,我主要是看重这个学科未来发展上的两个价值。第一就是放大器效果。一个小学数学老师英文好会怎么样?一个出租车司机英文好会怎么样?一个厨子英文好又会怎么样?一个基层公务员英文好又会怎么样?相信很多人都会因为英文好,获得比同行更多的关注与发展机会。这就是英语的放大器效果,尤其是在社会基层、底层的很多行业上,放大器效果明显。
第二就是在未来发展上,出国、考研都需要过英语关。英语需要下功夫,我们普通孩子受限于缺乏语言环境,英语基础差,强求自律也不现实。英语不像其他技能,业余时间就可以拿下。所以我们不妨通过本科几年时间把英语拿下。
当然,工具学科有其局限性,我们在学英语专业的同时,务必辅修一个专业,这样才能找到支点,放大器效果才能显现,包括未来出国留学才能有更多选择,否则会很麻烦。
5、虽然专业不绝对决定我们未来,但对于多数同学,专业第一。
我在前面讲了很多关于专业的基本理念,也强调了专业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这也是一部分优秀的学者的共识。但这个结论是有边界的,即对于可以选择著名大学的,优秀的同学,专业不重要,相比专业,学校更重要。
但对于多数上不了著名大学的同学,即上不了双一流、985、211等头部学校的同学,专业第一。主要原因有二,第一,这部分同学可选择的学校半斤八两,区别不大,至少在人力资源市场没有绝对的门槛效应。第二,这部分同学学习能力有限,专业迁移能力比较差,踏踏实实花4年时间学透、学明白一门专业就很重要了,至少可以给你奠定一个发展的基础,虽然最后可能也会偏离这个专业与行业,那已经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这些同学占比多少?至少应该在80%以上,甚至90%。
6、什么是你的热门专业?选择什么专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个人最不喜欢热门专业这个词。今天的热门,未来可能就是冷门。一个本科4年,加上研究生是7年,如果念到博士就是10年。4年、10年过去,一个行业从兴到衰,从衰到兴都是正常的。我们又如何敢信誓旦旦地说,某个专业未来就业一定好?
更何况,再热门,比如当下的芯片、人工智能,如果你数学不好,物理不好,学人工智能,芯片,不是为难自己吗?文科擅长,为什么不去学文科?
那么,什么是你最好的专业?人生是扬长避短,不是以短博长,你最擅长的,就是你最好的专业,你自己最“热门”的专业。人最后获得的成就,是因为自己的长处,不是因为自己的短处,这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的。
这里面需要注意擅长和喜欢的区别,喜欢的,未必就是擅长的。当然,我们完全可以从喜欢开始。至于如何发现什么是自己最擅长的,需要在实践中,在做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不用担心埋没,也不必担心走弯路,这世界上就没有不走弯路的人,成长本就是一个跟头接着一个跟头,一个弯路接着一个弯路。弯路,才会让我们发现应该走什么路,什么是我们擅长的。
其次,我们需要重视专业或者学习的迁移能力,这样在现实的需要面前,我们才能实现不断迁移。这也是为什么强调数理为基础的相关专业的重要性,从知识迁移角度看,迁移能力最强。
当然,还有持续的努力,自强不息。最后,无论学什么,干什么,我们做到行业的佼佼者,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了。
教学点:12个 人气:54
教学点:12个 人气:50
教学点:12个 人气:42
教学点:12个 人气:38
教学点:12个 人气:38
教学点:12个 人气: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