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以重视育人功能、落实课标为命题原则,保持命题理念、试卷整体思路的稳定。继续重视试卷的价值引领,坚持素养立意,结合考生实际,关注教材,力求呼应和引领教学。
一、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在语文读写中获得思想启迪和精神熏陶
高考,不仅仅是一次测试,也是一次重要的思想教育,选择具有时代精神和思想意义的话题和素材,考生在写作和阅读中,思考体会其价值内涵,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启迪,有助于培养考生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在写作上,引导考生回顾与展望,以积极、自信的心态迎接新生活。
大作文第(1)题“续航”,这一词语原义是连续航行,但在科技产品极大丰富的今天被广泛使用,并被赋予新的含义。作文导语中举出“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续航”两个例子,既形象地解释了“续航”的意思,又提示了写作的话题和领域。“为青春续航”,提示考生可以思考自身。高中生活即将结束,走过三年疫情,恢复正常生活,如何在人生的新阶段接续航行、继续成长?“科技为经济续航”,则提示考生可以将思考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关注科技、社会和国家层面的提升、进步与发展,思考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人民怎样谱写更加绚丽的华章。题目时代气息鲜明,内蕴丰富,侧重考查论述能力,有一定的思辨空间。考生可以从“续航”的必要性、途径、目的、价值、原因等多个角度去理性、深入地思考,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个人成长的新阶段、国家发展的新征程。
大作文第(2)题“亮相”,这一词语最初源于戏曲,在生活中同样被广泛使用。作文的导语提示了生活中三个亮相时刻:“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新产品的发布”。“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都是考生熟悉的学校生活和学习的场景,考生可以迅速建立生活经验与作文题目的关联,回顾自己或他人“亮相”的体验与经历;“新产品的发布”则提示考生可以联想到更多层面的“亮相”,如科技创新产品的问世、中国式现代化新理念的提出等等。“亮相”一词的语义显豁,取材空间广阔,同时导语还提示“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这意味着,亮相的时刻可能较短,但相关的故事可能较长,个中的况味可能很深,这有利于展现学生对生活的不同体验,展现学生在记叙类文本的写作甚至是创作上的才能。
2.在阅读中,引导考生认识新知,传承传统,提升思想认识和审美修养。
在科学类文本阅读中了解科学研究的新思潮。多文本阅读以相对通俗的语言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对教育、学习理念的影响,既有理论性和专业性,又贴近考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既提高了考生的科学理论素养,又对他们将来更好的学习有切实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新闻类文段阅读中了解所生活的城市的建设成果。语言基础运用选取一则北京市“无界公园”建设的新闻作为素材,这是北京市便民利民的重要举措,彰显着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有助于考生了解城市绿色生态理念及与之相关的公民素养等,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文言文、文学作品阅读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认识。文言文选用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文章,作者以史为鉴,提出廉之可贵;传统文化里崇尚法治和廉洁的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文学阅读将对古镇的体验与文化传承结合起来,文字细腻雅致,语言华美丰赡,既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又可以帮助学生体悟风景背后深厚的人文意义、历史内涵。
二、聚焦“素养立意”,在多种情境中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学科认知情境中设置典型问题或任务,考查考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运用。
阅读材料是构成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载体,依据不同的认知情境设置典型任务。例如,多文本阅读材料为科普类文本,围绕材料的核心内容,设置了概念辨析、观点判断、理论应用等典型任务,考生利用文本提供的信息完成这些任务,展现出实用性阅读能力的高低。第2题、第3题涉及对信息的把握、对观点和材料之间关系的辨析等能力,第4题则延续去年运用文本提供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
又如文学类阅读材料具有游记性质,侧重人文感知。第18题考查对作品语言表现形式的赏析;第19题考查对作品意蕴的探究。两个作答任务紧扣文学阅读情境中对语言、手法、主旨的认知活动,强调了对文学阅读关键能力的考查。
再如,对词语的理解是语文学习、语言能力的基础,北京卷在文言文、文学作品、语言基础运用中对词语的考查,以在不同语境中的语境义为主。考生需要调动自身的词汇积累,更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体现了强调灵活运用的思路。
2.创设社会生活情境、个人体验情境,在解决问题中鼓励个性化思考和表达。
微写作第(1)题创设社会生活情境,对是否创建班级微信公众号发表观点、陈述理由。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引发考生思考,激发表达热情,展现考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第(3)题创设个人体验情境,“心跳得那么快”形象生动、引人遐想,以此为开头进行小诗或抒情文字的创作,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便于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综合多种情境设置题目,体现真实的学习生活,在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中凸显语文学习的典型过程与方法。
近年来,北京卷不断探索创设综合、复杂的情境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多文本第4题选项联系了成语学习、诗歌朗诵、参观研学等学习活动,第5题则模拟了常见的阅读学习活动——列表格式提纲,都是既有社会生活情境,又包含学科认知情境,都与考生真实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第5题更体现了梳理、筛选、提炼、概括等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典型过程与方法。
微写作第(2)题要求学生从经典文学作品中选一个与花卉有关的场景写一段文学短评。这道题既有为文学社社刊专栏投稿的社会生活情境,也有自主提取个性化文学阅读经验的个人体验情境。考生作答的内容与真实语文学习密切相关,可以联系课内所学,也可以调动自己的文学阅读积累,在复杂的任务情境中展示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成果。
三、导引教学,重视教材,体现“把课堂表现考出来”的北京特色
北京卷重视“教、学、评”的一体化,重视体现与教材的显性、隐形关联,引导教学灵活运用教材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体现了北京卷“把课堂表现考出来”的鲜明特色。
1.继续关注教材设计的单元学习任务,关注教材提炼出来的学科核心知识和能力。
命题关注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关注考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展现语文能力。微写作第(2)题的文学短评,教材内的《红楼梦》、《百合花》、《荷塘月色》以及众多诗词中都有关于花卉的场景。但这道题不仅是在作答内容上与教材结合,更重要的是在任务设置上与教材联系。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在单元学习任务中要求写一则文学短评,在单元知识短文《学写文学短评》中有具体的指导,提出写文学短评“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题目中“选一个与花卉有关的场景”即“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写一段文学短评”即“展开分析和评论”。
命题关注在单元导语中提炼出的学科核心知识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任务。例如,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单元导语中提炼出的核心知识包括“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任务更是要求从相关文本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多文本第5题填写表格式提纲,实际上就是“理清文章思路”之后用“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这道题着眼于实用性文本阅读的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立足教材所揭示的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体现了命题与教材的深度关联。
2.突出知识的结构化、综合运用能力在思维提升中的意义。
命题重视教材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但考查重点不在于知识的识记与复现,而是注重命题的综合性,强调将知识结构化,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
例如,第14题考查诗歌的“意蕴”,但理解“意蕴”不是简单的识记或信息筛选,而是需要以语言为切入点,逐层分析与发掘。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导语中指出要“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但它们不是各自独立的点,而是要依据语言构建形象、依据形象揣摩情感,三者有机结合、密不可分。命题要求分析“意蕴”,在诗歌鉴赏的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上与教材一致,与教材中杜甫《登高》一诗颈联的学习要求有关联;更体现出综合性考查的特点,考生要将“语言”“形象”“情感”结构化、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又如,第11题对《论语》的考查有三道小题,第一小题考查字音与词义,第二小题考查句意,第三小题涉及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这三方面都是教材中极为常见的内容。从表面上看三道小题相互独立,实则前后关联、逻辑清晰、密不可分。读音与词义相关,词义与句意相联,这些是理解《论语》中儒家思想的基础。这道题在语料上涉及字音、词语、句子、句群,在能力上涉及积累、理解、应用、分析、创造,在命题立意上体现出《论语》阅读的互文性、结构化的方法,以及综合、开放等思想,引导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教学点:1个 人气:1259
教学点:1个 人气:1053
教学点:1个 人气:925
教学点:1个 人气:893
教学点:1个 人气:861
教学点:1个 人气:738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咨询电话:4006-303-880
川ICP备07505283号
以上信息知识产权归“北京新东方高中辅导中心”所有,并对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如有侵权或投诉,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