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常见考点主要聚焦于哪些方面呢?依据以往考卷或者《考试大纲》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文综地理学科主要围绕五大规律和四个区位展开,即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以及自然环境分异规律;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和交通区位。
一、自然地理
1. 地球与地图
- 经纬网的应用,如确定地理位置、计算距离、判断方向等。
-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包括识别地形部位、计算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等。
2. 地球运动
-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如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昼夜更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等。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等。
3. 大气环流
-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 三圈环流的形成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 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分布,如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4. 气候
- 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气候的影响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 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影响。
5. 水文
- 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及地理意义。
- 河流的水文特征,如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等。
- 河流的水系特征,如河流的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水系形态等。
6. 地质地貌
-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主要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对地貌的影响,如背斜、向斜、断层等。
- 主要地貌类型的特点及成因,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峡谷、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等。
二、人文地理
1. 人口
- 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转变过程。
- 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及人口问题的表现和解决措施。
2. 城市
-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如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等。
- 城市化的过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3. 农业
-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形成条件,如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
-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如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科技农业等。
4. 工业
- 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特点及发展方向,如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
-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包括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等。
-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环境保护等。
5. 交通运输
-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
- 交通运输线和点的区位因素分析,如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
-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如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区域联系、影响城市布局等。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 区域的概念、特征及划分方法。
-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如我国三大自然区、四大地理区域等。
- 区域发展阶段及特点,如传统农业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等。
2.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 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生态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能源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的开发利用条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解决措施及跨流域调水的影响等。
4. 区域经济发展
- 区域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条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 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及方式,如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等。
5.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影响及意义,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
- 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及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 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和措施,如区域经济合作、生态补偿机制等。
教学点:20个 人气:1504
教学点:20个 人气:475
教学点:20个 人气:444
教学点:20个 人气:443
教学点:20个 人气:290
教学点:20个 人气:243